先学会爱自己,再学会爱他人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张是之 Author 张是之
每个男孩都有颗自卑的心
文:张是之 来源:公众号 张是之
49 中的事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,从公开的信息来看,视频、时间和证据链,稍微具备一点推理能力的人都不难判断真假。
校园自杀案件每年都会有,这次之所以舆论关注这么大,是很多原因导致的。
逝者妈妈传递的信息不够准确是一方面,另外一方面就是最初的通报不够详细,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。
这当然也跟完整严谨的调查需要足够的时间有关,就在这段真相的真空期内,给了人们更多遐想的空间,自然也就有了谣言传播的空间。
真相到来,谣言也就不攻自破。
谣言有时候脑洞很大,有时候真真假假相互掺杂,让人难以辨识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。
「不信谣不传谣」当然值得鼓励,但人类在洞穴时期就养成的八卦天性,恐怕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了。
但凡有什么事,只要不涉及国际秘密的,各种版本的「真相」或者故事,一定会到处传播。
有些造谣也许是恶意的,有些也许仅仅是对真相的推理和猜测。
要提高人们的谣言辨识能力,也不是没有办法。
一方面提高大家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,而不是仅凭感情用事。
另外则是要允许更多的声音和渠道,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,一种渠道。
平时大家对不同意见看的多了,判断力也就自然上来了。
相反,像经济学这样,只学一点学校教科书上的东西,那对其他观点很可能是没有判断力的。
那个说是化学老师为了争取名额而采取极端方式的谣言,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,第一反应是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。
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极高,而且回报极低,一个中学的化学老师,几乎没有这种只手遮天、瞒天过海的能力。
最早通报出来前,可能没法判断是他杀还是自杀。通报出来之后,我还是相信官方通报的。
因为这样大的事,全国上下都关注着,警方联合学校造假的可能性同样几乎为零。
没有巨大的利益和动机,秉公执法、还原真相是最佳选择,稍有不慎都是自毁前程,更别说联手造假了。
自杀的结论出来之后,我猜测有三种可能,一种可能是自己学习压力大,一种是遭遇同学霸凌,还有一种可能是被老师批评,言语刺激。
现在来看,这三种可能都不是。
一方面孩子本身学习成绩不错,并没有在学习上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压力。
另外一方面,照片上看至少一米八的身高,不可能遭遇同学霸凌。
详细通报上也没有出现和霸凌、老师批评有关的问题,所以前面三种情况都可以排除在外。
剩下的一种可能就是跟恋爱有关了,部分流传出的聊天记录有所提及。
据说有跟某个女生留下遗言,但为了保护这个女生,肯定不可能公布内容,也最好不要公布、不要讨论。
其实现在对于校园恋爱,老师和家长们的态度,总体来看比二十年前,应该是开放、包容的多。
但这个年龄段的男生,恰恰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。
一方面是正值青春期,身体快速发育。
另外一方面心智和心理上,还不够成熟,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恋爱经验。(当然也有例外)
再加上,女孩子天然比男孩子心智上要早熟一些。
所以这个阶段的男孩子,除非是「久经沙场」的情场高手,否则很可能在一段感情中是相对弱势的。
这种弱势不是说谁欺负谁,而是既不知道该怎么哄女孩子开心,遇到了事情通常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正确处理。
本来吵吵架、分分合合,对于校园情侣来说是比较常见的现象。
但如果是一个男孩子恰好比较自卑、比较内向,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甚至可以说,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涉世不深,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自卑。
可能因为自己长相、身高、体重,也有可能是家境、成绩等等吧。
这个时候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女孩子,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,都有可能引发对自己的不满。
极端一点,就会演变成不断地自我否定,甚至厌世。
而这种自我否定往往还无人诉说,家长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这种细微的变化,所以表面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。
天生气场强大、自信满满的人,毕竟是少数。
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那种人,就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。
自信,某些程度上是脸皮厚,也是可以经过后天来锻炼的。
多经历一些事情,多一些磨练,学会享受成功,也要学会忍受失败。能承得住掌声,同样也要受得了白眼。
另外还有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,那就是父母跟孩子的感情维系。
这个感情的维系,不能仅仅是基于血缘和抚养的,那样太浅。
要强化这种亲情,就需要有共同的经历和回忆,可以是旅游,可以是一起完成某项任务,也可以是平时的一起学习和进步。
强化这种亲情,不是用亲情绑架孩子,而是让孩子知道,他在追寻他爱的人的时候,还有爱着他的人。
要让他知道,爱他爱的人重要,家里爱他的人同样重要,而他自己更重要。
先学会爱自己,再学会爱他人。
祝天下孩子健康平安。
2021年05月14日